夏天的燈籠防蚊褲已經成立孩子們外出的“標配”。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徐依勵 通訊員黃睿、劉文琴、房詩婷
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廖雪明
每年春夏之交到秋季是各種蛇蟲的活躍期。如果不慎被其傷及,輕則紅腫疼痛,重則呼吸困難、意識模糊,甚至危及生命。廣東實力中青年醫生、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急診科副主任楊正飛教授提醒,被蛇蟲咬傷后第一時間正確處理、盡快獲取特效藥物(如抗蛇毒血清)是救命關鍵。
被蛇咬傷 自救要準急救要快
作為一種極度危險的急癥,毒蛇咬傷發病急、惡化快,不及時救治可能導致嚴重出血、呼吸困難、腎衰竭、多器官衰竭,肢體壞死甚至需要截肢,嚴重者心跳呼吸驟停,危及生命。
“有兩大延誤治療的重要原因:一是現場自救方法錯誤,二是對極端危險性認識不足,送醫不及時。”楊正飛說。我國毒蛇超百種,最常見的是眼鏡蛇科和蝰科毒蛇。在各類毒蛇中,銀環蛇毒性最強,咬傷后傷口可能不痛不腫,但幾小時后會出現全身無力、麻木、呼吸困難。毒蛇的咬痕多為1到2個又深又大的咬痕,呈現兩個圓點或“八”字形;無毒蛇則是兩排細密的鋸齒狀牙痕,淺表皮膚無深孔。
如市民遭毒蛇咬傷,應立即脫險,盡量記住蛇的特征,包括顏色、花紋和頭部形狀,并保持冷靜,減少活動或者跑動,做好應急處理后,盡快趕到最近的醫院就醫,如果能在2小時內送達醫院,并及時注射抗蛇毒血清,絕大多數傷者可以得到有效的救治。如無法及時趕到醫院,自救保命記住10個要點:
1.立即制動,保持冷靜:停止一切活動,靜坐或平躺,避免奔跑或激動加速毒素擴散;
2.遠離蛇活動區:緩慢后退至安全位置,避免二次咬傷,切勿嘗試捕捉追打蛇;
3.記錄蛇的特征:迅速拍照或記住蛇的頭部形狀和體紋,尤其是要記住顏色,便于醫生精準用藥;
4.摘除肢體束縛物:取下戒指、手鐲、手表等,防止腫脹后壓迫肢體;
5.固定傷肢,保持低位:用樹枝或繃帶固定傷肢,減少活動;保持傷口低于心臟水平,減緩毒素回流;
6.輕柔沖洗傷口:用大量清水持續沖洗傷口表面,減少毒液殘留;
7.適度綁扎近心端:在傷口上方10到15厘米處用布帶綁扎,松緊以可插入一指為宜,每30分鐘松開2到3分鐘;
8.拒絕“土方法”:禁止用嘴吸毒、切傷口、冰敷、火燒或飲酒,無效且有害;
9.立即呼救明確需求:撥打120時強調“毒蛇咬傷”,要求送往有抗蛇毒血清的醫院;
10.持續觀察癥狀:即使初期無癥狀,也需保持警惕,記錄出現麻木、呼吸困難等時間點。
常見蟲咬各有特點 應對癥下藥
除了蛇類咬傷,昆蟲咬傷也是夏季常見的威脅。昆蟲咬傷的特點主要由其毒性機制決定。包括毒液成分,如蜂類的堿性毒素、蜘蛛的神經毒素;唾液致敏物,如蚊蟲的異種蛋白;機械損傷,如蜱蟲口器殘留,引發局部或全身反應。
昆蟲咬傷的典型表現有三種。一是速發型炎癥:如被蜂、蟻咬傷后出現紅腫、灼痛,被蚊、蠓咬了出現瘙癢性風團;二是遲發性皮損:如果被蜘蛛咬傷、隱翅蟲體液腐蝕會出現水皰、壞死;三是系統中毒:被蜘蛛咬后會出現肌肉麻痹,蜱蟲咬傷會溶血,被蜂類叮咬后可能會出現過敏休克等。
楊正飛提醒,外出活動時宜穿長袖衣褲,噴灑避蚊胺或驅蟲劑;利用部分昆蟲的趨光性躲避,睡前關好門窗。若被蟲咬后癥狀持續惡化或無法明確蟲種,建議攜帶蟲體照片或標本就醫,接受針對性治療。
在野外活動后應檢查全身,尤其是腋下、腹股溝等,防止蜱蟲潛伏。無論是被什么種類的蛇蟲咬傷,如出現全身過敏反應如喉頭水腫、休克等,需立即就診。深部咬傷或污染傷口須接種破傷風疫苗。
(編輯: 廣州網 龍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