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立秋,廣東省衛生健康委員會召開今年首場“嶺南時令與健康”專家媒體座談會,來自心血管科、中醫科、眼科等領域的專家以及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相關專家參加,針對立秋節氣,嶺南高溫、多雨、濕熱,節氣交替之際的特點,從生活作息、科學運動、情緒調節、飲食營養和安全等方面給予了健康養生和疾病預防知識的實用科普。
據介紹,接下來將結合時令,每個季度定期召開座談會,通過提前收集公眾關注的健康問題,邀請衛生健康領域權威的專家進行解答,共同推動以治病為中心向以健康為中心轉變,助力全民健康素養提升三年行動,提升大眾的健康科普素養。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梁超儀 通訊員粵衛信
養生保健
“秋老虎”威猛 勿過早貼秋膘
立秋剛過,廣東地區的氣溫仍然較高,天氣時晴時雨,濕與熱膠著。
一年養陽看春夏,春夏養陽看三伏。廣東省中醫院副院長楊志敏介紹,立秋仍然處于三伏天的節點,最近很火熱的三伏天灸,主要是借助藥物療法,激發人體陽氣,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從而治療或預防冬季易發疾病,稱之為“冬病夏治”,“需要注意的是,貼完了三伏灸,毛孔是打開的。讓身體出出汗,最好是喝熱粥,因為米湯可以助胃氣,達到冬病夏治的目的。”
楊志敏提醒,人們容易在夏季貪吃寒涼食物而傷了脾胃。立秋暑熱未消,加之今年立秋前后雨水較多,濕熱相兼,平時體寒的人群,容易出現腹痛腹泄,大便黏滯;而平時喜歡吃高熱量食物的人,則容易內生濕熱,出現腹脹、舌苔厚膩口干口苦、大便難解等腑氣不通的表現,這類人群切勿過早“貼秋膘”。
“立秋剛過,脾胃濕氣仍然明顯,肥甘膩更容易與濕黏滯引起腹脹、上火、口黏等表現,所以不要急于進補,或不分體質進補。”楊志敏提醒,需要保持腑氣的通暢和脾胃的健旺,才能為深秋至冬季進補作準備。
“三高”人群
避免暴露在高溫高濕環境運動
“三伏天,臨床中經常碰到‘三高’患者提出的困惑,這么熱坐著都可以出汗了,我還需要堅持運動嗎?”對此疑問,廣東省人民醫院廣東省心血管病研究所主任醫師、廣東省心血管病中心副主任馮穎青表示,對于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的“三高”人群,要倡導養成良好的生活作息習慣,包括:堅持運動、飲食控制、良好的精神狀態等,“對于‘三高’人群,建議在身體條件可以的情況下規律運動。”
需要提醒的是,要避免長時間暴露在高溫高濕環境中或進行劇烈運動,以減少對心血管系統的額外負擔。“暴曬下,會有突然中風或心梗的可能,建議在晨起或傍晚進行輕度體育活動。”
三伏天氣溫較高,保持充足的水分攝入至關重要。馮穎青提醒,高溫出汗多,鈉鉀流失,可能引起心律失常,補水應以白開水為主,出汗多時需適量補充電解質,例如在水中加一點鹽,略帶咸味即可。飲食方面,要注意清淡,建議避免高油、高糖、高鹽的食物,增加高纖維食物的攝入,可適當提高不飽和脂肪酸攝入比例,魚、堅果、植物油(棕櫚油、椰子油除外)、豆制品等;盡量避免攝入反式脂肪酸,如起酥油、反復使用的油、人造奶油等。
需要注意的是,雖然夏季血壓可能會下降,但高血壓患者切勿擅自減少或停止藥物治療,以免引起血壓反彈。“有的患者運動后出汗多變成低血壓,高、低血壓之間波動大,在運動前后高血壓患者要注意對血壓的監測。”馮穎青表示。
護眼用眼
警惕開學后“小眼鏡”增多
“有調研發現,開學后更多‘小眼鏡’跑出來了,這跟孩子在暑假期間因天氣熱戶外活動減少、常待在室內電子產品不離手、生活不規律等因素息息相關。”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教授、屈光與青少年近視防控科主任楊曉介紹。
楊曉提醒,暑假期間建議家長朋友帶孩子做好以下幾點以預防近視加深:一是帶孩子進行大量的戶外活動,以彌補平時戶外活動的不足。平時建議每天2小時戶外活動,暑假有時間可以增加到每天4小時。戶外活動的強度越大,近視防控效果越好。戶外活動的關鍵是“戶外”,是為了讓孩子接觸自然光線,也就是說只要增加白天待在戶外的時間就行。家長如果想給孩子報課外班,可以多選擇在戶外進行的一些體育項目,例如足球、籃球等。二是如果參加室內的學習項目,要養成孩子良好的用眼習慣。建議采用“20-20-20”和“一拳一尺一寸”的法則。意思是每近距離用眼20分鐘就望向遠方(20英尺≈6米遠處)20秒。讀寫的時候保持胸口離桌子一拳,眼睛離書本一尺,指尖離筆尖一寸。三是,抽空帶孩子進行每半年一次的眼科檢查,了解孩子的視力狀況,有針對性地預防和干預。如果檢查發現近視加深過快,需要在醫生的建議下及時采用一些近視防控方案,如低濃度阿托品滴眼液、離焦框架鏡或OK鏡等。
食品安全
正規渠道購買真空包裝食物
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主任醫師黃瓊介紹,夏秋季天氣炎熱且持續時間長,要注意預防細菌性食源性疾病,她舉例了兩種人群普遍有機會中毒的細菌毒素。
一種是厭氧菌肉毒梭菌產生的肉毒毒素,可能污染家庭自制發酵食品、風干肉制品及真空包裝食品,“毒性很強,在厭氧環境產生,真空包裝的網購食物要注意從正規渠道購買,要謹慎購買熟肉制品和發酵食品,不購買、不食用來歷不明或小作坊生產的食品,注意食品保存條件。”
另一種是由唐菖蒲伯克霍爾德氏菌(椰毒假單胞菌酵米面亞種)產生的一種劇毒毒素米酵菌酸,可能污染發酵的谷物制品、久泡或變質的銀耳木耳或過期的濕米面制品。黃瓊提醒,建議木耳銀耳泡發用水要干凈,時間不要超過兩個小時,另外購買濕米面制品要認真留意生產日期和保質期,避免食用過期的食品等。
“很多人以為放在冰箱儲存就可以了,實際上,冰箱并非‘保險箱’,不建議過久儲存食物。”黃瓊表示。
(編輯: 廣州網 龍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