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唐乾陵武則天無字碑“加蓋”亭子引發熱議。對此,陜西省咸陽市乾陵管理處工作人員表示,該建設項目是唐乾陵述圣紀碑、無字碑保護設施及附屬周邊環境設計,總中標金額為559萬余元,并非一座亭子的建設費用。
武則天無字碑,矗立在乾陵已有千年之久。碑身未刻一字,卻承載著無數的歷史故事和人們的想象,那些風化的痕跡、歲月的印記,都是其歷史價值的體現。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受風雨侵蝕、溫差變化等自然因素影響,碑體確實面臨損害風險。從文物保護的角度來看,為文物增設防護設施并非不可理解,就像給古畫裝裱、給雕塑加“防護罩”,都是文物保護的常見思路。但問題的關鍵在于,這個“蓋”該如何“加”?
考古發現證實,無字碑歷史上確曾擁有雙層碑亭,但當時的建造嚴格遵循規制,與周邊環境渾然一體。而今日鋼筋水泥的“復建”,無論造型還是體量,都與千年古碑格格不入。我國文物保護法規定,對不可移動文物進行修繕、保養、遷移時,必須遵守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乾陵這座新亭,是否遵循了“最小干預”原則?“加蓋”過程是否對碑體造成隱性損傷?未來若需拆除,能否恢復原狀?面對公眾質疑,管理方一句“保護”顯然太過籠統,難以服眾。
事實上,一些文物保護“好心辦壞事”的案例早已敲響警鐘——武當山十二座御碑亭加設琉璃頂,造成不可逆的風貌破壞;滄州鐵獅子由于加蓋防雨亭致濕氣凝結,加速銹蝕……文物保護是門精細活,稍有不慎就可能從“保護”變成“破壞”。給武則天無字碑“加蓋”這件事,需要從歷史價值、保護原則、公眾意見、資金使用等多個角度進行綜合考量。文物保護是一項嚴肅而專業的工作,當懷著敬畏之心,遵循科學的方法,在保護與發展之間找到最佳的平衡點。
爭議的另一焦點在于559萬余元的資金使用。公眾對資金的敏感,本質是對文物保護專業性的期待。559萬余元的項目預算中,亭子建造占多少?周邊環境整治包括哪些內容?資金使用明細能否公開?在文物保護項目中,每一分錢都關乎公共利益,若缺乏清晰的成本說明和方案論證,難免引發“錢花得值不值”的質疑。這些問題不說清楚、講明白,恐怕難以平息公眾質疑。
從公眾的反應來看,大家對“加蓋”一事的質疑,也反映出人們對文物保護的關注度和參與度在不斷提高。文物是不可再生的寶貴資源,是融入公眾情感的文化符號。保護文物不僅是政府和專業部門的事情,也需要廣大人民群眾的參與和監督。從方案設計到施工落地,不妨廣泛聽取專業意見與公眾聲音、充分論證和評估,讓文物保護真正成為“得民心”的工程。
(編輯: 廣州網 龍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