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安樓被譽為“廣州電力祖屋”。
地處廣州傳統中軸線上的華安樓,在珠江邊屹立了近90年。這棟造型典雅的名師之作是當時一大珠江沿岸地標建筑。“市人見之,莫不知為華安樓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華安樓成為廣州電力生產調度、營業、電表修試、科研和管理場所,被譽為“廣州電力祖屋”。
2019年,歷經三年保護修繕的華安樓變身廣州電力展示館,全景展現廣州電力工業發展史,讓城市留下記憶,讓工業遺產“活”起來。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李天研 通訊員戚玥
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駱昌威 通訊員南方電網
記憶
廣州電網“老家” 發出首條調度指令
坐落在泰康路162號的華安樓建成于1936年。這是中國首家純粹華資的壽險公司——華安合群保壽股份有限公司在廣州投資建設的商業公寓大廈。“華安”二字的含義就是“保中華平安”。
擔綱華安樓建筑設計的建筑師名叫黃玉瑜,畢業于麻省理工學院建筑系。當年,華安樓是附近一帶最高的建筑,首層設有7道連排式帶圓拱的門廊,落成之時,報刊標題稱贊其“美輪美奐”。
1950年,廣州電業管理處搬遷至華安樓。1952年,廣州電網的第一條調度指令在華安樓發出。其后的30多年,華安樓完整經歷了廣州電網形成、擴展乃至廣東省網主網逐步形成的歷史,被譽為“廣州電力祖屋”。
1984年,廣州電力總部另覓新址,華安樓“功成身退”。2016年,華安樓被納入廣州市第三批歷史建筑。
改造
“四步走”精心修繕 “一比一”復原場景
2016年,南方電網公司啟動對華安樓的修繕工作,將其活化改造成華南地區規模最大、功能最強的電力綜合展示館——廣州電力展示館。
南方電網廣東廣州供電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華安樓的保護修繕采取“四步走”的方式,即加固、保留、更換、修復,最大程度地保留相應的構造與裝飾。以打造百年工程為目標,對建筑結構進行加固改造,對有價值的建筑構件,如柱子、空心磚等作保留與展示,使建筑本身成為參觀的一大亮點;更換已被腐蝕的門窗、修補裂縫并做好防水處理,恢復歷史原貌;對建筑物內具有歷史意義的樓梯扶手、紙筋灰天花等設施進行修復,以保持歷史原貌。華安樓還將新中國早期的城市統一電網調度室、儀表工場等“一比一”復原,再現珍貴歷史場景。
活化
時空數字孿生系統讓觀眾身臨其境
廣州供電局創造性地通過“時間+空間”的“時空敘事”模式,讓“沉睡”的工業遺產煥發新生。
為了實現“時間”可視化,廣州供電局與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合作,使一批百年電力文物和檔案重回華安樓,讓華安樓塵封的歷史得以清晰展現。
廣州供電局以空間敘事拓展工業遺產的多元功能,通過融合“華安樓+城市文化”,與廣繡等特色名片跨界合作,打造文化融合空間。
今年6月14日,全國首個電力工業遺產時空數字孿生系統——“數字華安”正式發布。該系統數字化復原華安樓從1936年至今建筑外觀及空間場景的變遷,以科技賦能工業遺產活化利用。用戶可自由切換時空視角,身臨其境感受電力工業發展的歷史脈絡。
遺產名片
華安樓坐落于越秀區泰康路162號,建筑主體始建于1936年,1950年成為廣州電力系統生產調度、營業、電表修試、科研和管理場所,被譽為“廣州電力祖屋”。
開館六年,憑借突出的歷史、科技、社會和藝術價值,華安樓獲評國家工業遺產、中央企業工業文化遺產(電力行業)、中電聯電力工業遺產、廣東省和廣州市工業遺產,實現工業遺產領域的“全滿貫”。
(編輯: 吳嘉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