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五月的廣州,雨水充沛,空氣里濕熱交織,用老媽子的話說:“濕氣重??!”此時,人體內脾胃功能易受肝氣過盛和貪涼飲冷的影響,為“外濕”與“內濕”內外夾擊。好在,嶺南的濕熱氣候,也孕育了不少獨特的祛濕食材。有了它們,廣府湯羹里的清甜,多了化解濕滯的力道。
祈福國醫館主任梁穎稱,許多日常食物運用得當,可以幫助祛濕健脾,常見的如木棉花、綿茵陳、五指毛桃和赤小豆等食材,皆可靈活入菜、煲湯或煮茶。同時,她提醒,此時飲食應以清淡為主,少吃燒烤、煎炸類食物,需避開三大“濕氣陷阱”:貪涼飲冷、熬夜和盲目進補。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曾繁瑩 實習生陳家欣
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王燕、莊小龍
五指毛桃水晶雞
五指毛桃 香氣獨特祛濕強
溫和化濕,最甘甜不過一碗五指毛桃扁豆燉花膠湯。嘗一口,清甜芳香的氣息盈滿鼻腔,輕掃脾胃的濕氣。深藏于粵北幽谷的五指毛桃被廣東人親切地稱為“南芪”,其根散發出椰奶般的獨特香氣,五指毛桃煲湯、蒸雞都是老廣餐桌上常見的菜式。其中,五指毛桃燉湯是廣東的經典做法,廣州富力君悅大酒店中餐行政總廚林永勁用五指毛桃、扁豆一起來燉花膠湯,以應對暑濕。
只見林師傅將扁豆慢火炒至金黃,加入湯中與五指毛桃、花膠相融合,耐心燉足6小時,湯水清而不寡,呈橙黃淡乳白色。一口熱湯緩緩下肚,五指毛桃的淡椰香、扁豆香濃醇,與花膠的鮮爭相在口腔彌散,花膠軟糯膠滑,豆粒綿軟起沙,湯汁醇厚不膩。在炎炎夏日,一碗湯似清風溫和,脾胃燥熱盡除,人都舒服了許多。
五指毛桃性平微溫,能健脾補肺、行氣利濕,花膠滋陰養胃,可平衡祛濕食材的燥,性,強化祛濕效果,加上扁豆三者搭配得宜,層次豐富,即便是夏季胃口欠佳的人也忍不住小啜一口,嘗一嘗這甘甜。
南姜 低調的“料理王”
若說姜是食材中善變的“魔法師”,南姜便是藏身市場里低調的“料理王”。盛夏暑熱,喝一碗南姜雞蛋湯,渾身的濕熱濁氣,定會隨著雞蛋湯的熱力從身體里排出去。南姜性辛熱,能散寒、祛風濕、暖胃、止痛。簡單煎熟雞蛋放入南姜炒香,加水熬煮,湯汁口味辛辣,喝后渾身暖烘烘的,隨著雞蛋湯見底,細密的汗也漸漸布滿額頭,人反倒一身輕松。
湛江、潮汕一帶盛產南姜。潮汕人喜將南姜加入肉食,以增香祛濕。在白灼好的雞肉中加入少許粗鹽,加入研磨成細末狀的南姜,再加香菜等佐料,南姜雞肉少了許多姜的辛辣,多了幾分肉的鮮嫩咸香,是餐桌上的搶手菜。
另外,融入在日常生活里的小佐料,鐫刻著實踐積累下的祛濕配方,譬如南姜末橄欖,就是可口的祛濕小吃。
木棉花赤小豆燉響螺
木棉 似火,卻有柔情意
木棉花熱情似火的外表下,藏著清熱降火的溫柔。木棉花曬干后,用來入湯煲,可以祛除濕氣。
在本土食評家勞毅波看來,“木瓜木棉花烤鴨架湯”是夏季清熱祛濕的良膳。自曬的木棉花是大自然的饋贈,汲取陽光的暖意,與烤鴨架結合入湯,本是平行線的兩種食材碰撞出奇妙口味。木棉花干味道略有苦澀,融入湯中后,令湯色鮮亮,烤鴨架的咸香和蜜棗的清甜,讓苦味得以巧妙中和,再加木瓜燉煮,花生、姜和米釀等調味,鮮甜回甘的祛濕湯水即能出爐。木瓜和木棉花干的氣息融合在湯里,清甜香氣撲鼻,品味舌尖淡淡的咸鮮,忍不住一口接著一口。此外,廣州人還常將木棉花與綿茵陳鯽魚一起煲“清熱祛濕老火湯”,或與赤小豆、扁豆、薏米、紅糖、大米煲“清熱祛濕糖粥”。
綿茵陳 祛濕小能手
綿茵陳,是最接地氣的祛濕小能手,隨處可見又大有裨益。其有利濕退黃、清肝膽濕熱的功效,適合濕熱困重、易口苦的人群。綿茵陳鯽魚湯是一道獨特的祛濕食療方,白鯽魚健脾利水,與綿茵陳二者相輔相成,煲煮的湯自然也有清熱祛濕的功效。
鯽魚煎至金黃,將綿茵陳、生姜、蜜棗、鯽魚一起加入,煲煮半小時,鯽魚湯底呈奶白色,魚肉的鮮甜已盡數融至湯水,蜜棗的清甜使綿茵陳的苦味減淡,入口有淡淡姜味,暖乎乎很舒服,悶熱脾胃的濕氣驅散了許多。綿茵陳鯽魚湯的做法包容性強,還可加入如赤小豆、木棉花、瘦肉等增加風味。麥芽綿茵陳茶亦是老廣人心中的祛濕法寶,將陳皮、麥芽、綿茵陳研磨成末,沖入沸水,蓋悶15分鐘后飲用,便可疏肝理氣,消食退黃。
(編輯: 吳嘉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