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日報評論員 付迎紅
免簽“朋友圈”再擴容!據報道,6月9日起,中方對沙特、阿曼、科威特、巴林持普通護照人員試行免簽政策。至此,適用單方面免簽政策來華國家已擴展至47個。(6月9日新華社)
來到中國,看見中國,感受中國。近年來,從擴大“免簽朋友圈”,不斷拓展72/144小時過境免簽政策適用國家范圍,到提升外籍游客酒店入住便利度,協調網絡運營平臺開設酒店英語等課程……不斷優化的開放政策,更加便利舒適的消費環境,吸引了越來越多外國友人來到中國、愛上中國。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接待外國游客近2700萬人次,2025年一季度,這一趨勢持續加強,入境外國游客達921.5萬人次,同比增長40.2%。
一滴水可以見太陽。免簽“名單”不斷拉長,受益者良多,其意義也早已溢出經濟層面。一者,有望給眼下持續升溫的“China Travel(中國游)”熱再添一把火,這兩年入境游市場人氣明顯看漲,許多城市“長滿了”外國人,便是例證。二者,優化簽證政策堪稱跨文化交流上的“潤滑劑”,有助于讓更多外國人有機會更立體、全面地體驗中國、了解中國,增進不同文化主體間的交往互信。三者,入境游便利化水平的不斷提升,正是“中國大門越開越大”的生動縮影。正如評論者所言,在“不確定的時代”,免簽政策也是在砥定一種方向感。事實上,每一次免簽消息的發布都在傳遞一種積極信號,彰顯的是中國持續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的堅定決心。
當然,面對國際流量的持續涌入,要接好這“潑天的富貴”僅有簽證政策還不夠,有必要花大力氣、下巧心思優化與政策相配套的服務體系,持續提升“中國游”的吸引力。
可以想象的是,隨著中國對外開放水平的提升,外國游客的需求也必定會越來越細化,一些新的問題可能涌現出來。如有報道指出,中國移動支付十分發達,而國外很多國家和地區仍以刷卡和現金作為主要支付形式,不同的支付習慣造成了境外人士的支付難題。這些問題需要我們深入調研完善,或是推動各種支付方式并行發展、相互補充,或是通過技術創新和場景創新來加強移動支付本身的“適外化”。
再比如,中國幅員遼闊,不少初次來華的外國游客對不同地方的風土人情和旅游場景認知有限,可能會出現一些文化適應的問題。對此,各個城市不妨因地制宜推出更多本地民俗色彩的旅游產品和線路,讓他們從歷史文化、風土人情中了解中國文化的博大與深邃。總而言之,開放不只看全景,更要看細節。不僅僅是支付、出行,從住宿到吃喝的各個環節,相關部門都要進行全流程梳理優化、在細節上精益求精,哪個環節不順暢就打通哪個環節,有什么問題就解決什么問題,讓服務全方位、全鏈條“不見外”。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當簽證政策變得越來越寬松、“打卡”中國變得越來越方便,中國必將成為世界游客近悅遠來的“最佳目的地”,一個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也必將走進更多人的心中。
(編輯: 吳嘉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