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則“二年級男孩給語文課本挑錯,人教社認真回信”的新聞刷屏了。
南京二年級學生常啟鳴,在家預習課文《“貝”的故事》時,覺得有些不對勁——課本里“貝”的配圖,怎么是一只單殼的螺?于是,在媽媽的支持下,其將此疑問發送給了人教社語文編輯部尋求解答。之后,編輯部不僅回信解惑,澄清了圖為中國古代貨幣“貨貝”,還認真接納了小常增補注腳的建議。
在以前,課本在不少學生乃至大人眼里,都是“金科玉律”,不容置疑。遵從課本、聽老師的話,這也是許多人童年的一種思維定式。但如今,像小常這樣敢于給課本“挑刺”的孩子越來越多了:沈陽有學生指出英語課本上蜜蜂圖實為食蚜蠅、上海小學生發現美術課本上“樹葉”竟是古生物海百合、黃山一初中生發現歷史地圖的一位重要人物姓名出錯……這些孩子不僅有發現錯誤的知識儲備與主觀能動性,更愿意鼓起勇氣去寫信、去質疑,這背后是好奇心在驅動,更是一種不盲從的精神在萌芽。而這,不正是教育理應呵護的初心嗎?
與此同時,家長的態度和人教社的回信也特別“暖心”。常媽媽沒有用“課本不會錯”去敷衍孩子,而是成為孩子探索路上的引路人;人教社沒有輕視“小孩子的問題”,而是以嚴謹態度釋疑解惑,并接納合理建議。這種“蹲下來對話”的姿態,傳遞給了孩子一種明確的正向反饋:你的想法很重要、你的思考很有價值。
從長遠來看,呵護孩子的質疑精神,也是在守護創新的源泉。如果從小被教導課本就是真理,孩子只會成為知識的被動接受者,可能就會失去主動探索的勇氣。而當大人們愿意保護他們的“小質疑”,當社會形成鼓勵質疑、包容不同聲音的教育生態,方能種下獨立思考的種子。說到底,教育的本質不只是灌輸知識,讓孩子在提問中學習、在思辨中成長,這樣的教育才有真正的生命力,才能澆灌出有主見、有創造力、能面向未來的下一代。
眼下,智能化浪潮洶涌,知識獲取的渠道比過去多得多,教育的目標,早已不止于“授人以魚”,更要“授人以漁”——教會孩子如何思考、如何辨別、如何創新。愿我們多為這些敢于“挑刺”的稚嫩聲音留出空間,以包容與開放的姿態,守護這份難能可貴的成長力量。
(編輯: 吳嘉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