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游船(資料圖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蘇俊杰 攝
游客在珠江游船上開懷大笑(資料圖片)。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高鶴濤 攝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楊朝露
游廣州,必來珠江游。2024年,廣州珠江游登頂《國際都市游船活力指數報告》榜首,游船活力指數首次位列全球第一。客流量再度刷新歷史新高,突破427萬人次,保持全國第一。從“嶺南紅船”的戲曲演繹到“藍海豚號”的科技沉浸,從“水上茶居”的煙火氣息到“珠江夜宴”的璀璨光影,這個“流動的城市會客廳”已成為向世界展示廣州的燙金名片。
今年“五一”假期,珠江游接待旅客14.4萬人次,同比增長39.89%,但隨之而來的碼頭結構性擁堵、停車困難等問題,也考驗珠江游從“流量經濟”向“質量經濟”轉型。回應社會關切,提升城市文旅品牌競爭力。近日,2025年廣州市政協“有事好商量”民生實事協商平臺第一期,邀請市政協委員與市港務局、文化廣電旅游局、海事局等職能部門,并聯動游船公司代表,圍繞“全面提升延展珠江游內涵,打造世界級水岸觀光旅游目的地”展開協商,共謀珠江游高質量發展的“破題之策”。
統籌景觀升級,打造“四季皆景”濱水畫廊
“珠江夜景確實美不勝收,但如果能增加一些互動性強的項目,比如文化演出、特色市集等,相信會更有吸引力。”隨著珠江游知名度與影響力不斷提升,市民、游客對珠江游也提出了更多期待。事實上,近幾個月,廣州市政協就珠江游沿岸景觀、水陸聯動等方面,已進行多場深入調研。
調研發現,目前珠江游前航道景觀雖成熟但缺乏系統整合,后航道與西航道的景觀建設相對滯后,整體呈現“散、亂、老”的狀態。“江岸聯動有一定改進空間,存在‘船靠不了岸’‘游客消不了費’的問題,節假日更是出現沒有把人流量轉化為消費量的難題。”市政協委員曹金良建議,從珠江游統籌規劃的角度打破越秀、海珠、天河、荔灣、黃埔、番禺六區行政壁壘,安排老舊碼頭改造與景觀帶連片開發,將珠江游的“高人氣”轉化為“強商機”。
珠江沿岸景觀提升是一個系統工程,必須從整體規劃,針對薄弱點進行景觀提升。市政協委員高洪昭提出,打造珠江沿岸景觀要突出“花城”元素,如橋梁景觀打造方面,白天用鮮花把橋裝點成花橋。“夜晚用燈光凸顯特色,也可以考慮將海心橋打造成‘表心橋’,在橋上設置燈光屏幕,游客只要發信息,祝福內容就能及時在屏幕上展現出來,增加游客的互動體驗。”
如果說花城廣場是固定的城市客廳,那么珠江游船就是移動的城市客廳。在打造珠江沿岸景觀方面,市政協常委黃麗麗同樣認可融合“花城”元素,提升整體景觀。“陪外地朋友夜游珠江時,廣州塔的璀璨令人贊嘆,但部分碼頭的綠化景觀卻影響了整體觀感。”黃麗麗以親身經歷提出,廣州春有木棉花、夏有荷花、秋有菊花和冬有年桔,可以考慮通過打造不同季節的主題花境,讓珠江沿岸呈現四季花卉景觀。“此外,融入嶺南水鄉元素增加互動環節,讓游客參與其中,體驗感就上來了。”
市政協委員與有關部門謀劃珠江游高質量發展。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莊小龍 攝
低空經濟賦能,拓展珠江游文商旅新維度
珠江游更是文化傳播載體,以水為媒串聯起廣州的歷史與現代、繁華與寧靜。“在游船上欣賞風景是一方面,如果能方便地下船參觀兩岸的景點,深入了解廣州的歷史文化,會讓人對這座城市的記憶更加深刻。”有游客表示。
珠江兩岸文化資源豐富,延展珠江游內涵需從文化賦能、歷史融入等角度著手,促進珠江游品質全面提升。黃麗麗建議,進一步挖掘珠江兩岸豐富的革命歷史遺跡、紅色文化資源,提升游船的文化服務水平,如打造“廣州故事”主題航班、“嶺南文化”專屬航線,加強文創商業策劃和運營,為珠江游注入更多廣州元素,打響珠江游招牌。
沉浸式體驗廣府文化,需要打造“船上船下”不間斷的游覽體驗。市政協委員朱天芳建議推行船岸景點聯票制,在旅游景區景點等設置停靠碼頭,方便游客下船參觀,設計多樣化套餐,搭建統一官方線上銷售平臺,實現便捷購票與行程規劃。高洪昭則認為,珠江游需從市內資源整合與大灣區聯動兩個層面發力,加快推進珠江游向后航道延伸和環海珠島項目開發,嘗試把珠江游往瀕海游發展。
隨著低空經濟的快速發展,水空聯動成為文旅產業的新風口。在本次協商中,低空經濟賦能珠江游發展,成為最亮眼的協商話題。低空經濟賦能將打破空間限制,賦予了珠江游更多想象力,“水陸空一體、文商旅共融”進一步提升珠江游競爭力。
黃麗麗建議,應加快開放珠江游低空文旅項目,運用 eVTOL飛行器等開展低空游活動,激活低空消費市場需求,探索盈利模式,強化宣傳帶動作用。在豐富珠江游低空文旅項目方面,朱天芳提出可以引入低空飛行器、熱氣球、動力傘等多種飛行器,打造空中游珠江項目,設計“珠江歷史文化低空游”“珠江生態風光低空游”等主題線路,還可在游船上增加十五運會的宣傳元素。高洪昭則認為,可考慮設計“極速觀光線”與“沉浸體驗線”兩條低空游航線,同步組建專業化運營團隊、升級游客服務中心,并科學規劃起降場地。
曹金良建議,珠江游品質提升也要考慮優化燈光布置,并根據珠江游沿線特點,鼓勵珠江游企業結合燈光節、煙花秀主題打造特色主題航班,舉辦音樂節等豐富活動,并規范代售點行為,統一服務標準,加強從業人員培訓,提升整體服務質量。
實施96個項目,全方位謀劃珠江游品質提升
為充分發揮珠江游在表達廣州、展示廣州、宣傳廣州等方面具有的獨特優勢,廣州提出以“塑造廣州城市品牌”為主思路,從“船上、水上、岸上、樓上、天上”等空間維度以及近、中、遠期等時間維度,全面推進以珠江游為重要抓手,打造“世界級水岸觀光旅游目的地”,并以“一船舶一主題”“一碼頭一文化”“一航線一風景”的工作思路打造精品航線。廣州市港務局方面表示,具體實施29項工作任務96個具體項目,全方位謀劃珠江游品質提升。
在提升沿岸景觀方面,廣州提出打造珠江兩岸20公里“四季常綠、四季有花”的水邊特色花景,從水、岸、船、橋等要素整體謀劃,進行光影和音效編排設計,打造具有廣州特色的主題光影秀。在推動低空觀光游發展方面,廣州擬開發無人機載人渡江體驗項目,并研究開通白鵝潭大灣區藝術中心—海心沙—琶洲—西區穗港城無人機載人航線;目前正加快推進珠江兩岸飛行器起降平臺的新建或改造,同時還在琶洲推進設置樞紐型垂直起降場,因地制宜推出低空旅游線路產品。
在文旅融合提升珠江游品質方面,廣州積極推動文化藝術節目、非遺代表性項目上船,去年全新升級的國內首部水上移動劇場秀——珠江紅船《船說珠江》項目重新面世。市文化廣電旅游局透露,下一步將支持廣州經典文化藝術節目上船、組織更豐富的非遺代表性項目登上游船,為游客提供“可觀、可學、可玩”的體驗式產品。此外,廣州城市文創品牌“廣州禮物”,線下首店已于今年1月在中山紀念堂開門迎客,接下來將積極推動“廣州禮物”等更多文創產品上船,讓市民游客領略珠江兩岸魅力的同時帶走專屬美好記憶。
為響應珠江游“一船一特色”打造,廣州海事局在珠江游船舶建造標準等方面定制化升級,確保船舶安全可靠,并大力支持珠江游船升級綠色清潔電池動力船舶,為廣大游客提供安心、順心、舒心的出游環境。目前廣州已建成國內最大的電池動力游船市場。
(編輯: 吳嘉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