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現場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柯學東、王納
在昨天下午舉行的2025文化強國建設高峰論壇主論壇上,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所長張志強,中央民族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強世功,武漢大學黨委常務副書記沈壯海,湖南廣播影視集團有限公司(湖南廣播電視臺)黨委書記、董事長、臺長、總編輯龔政文,中國工程院院士、鵬城實驗室主任、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高文,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廣東省作家協會主席謝有順,清華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教務長彭剛先后作了精彩的發言。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所長張志強:
文化主體性是文化生命體的內在需求
張志強在發言中重點闡釋了文化生命體,他說將文化理解為生命體,是用生命的有機性連接起了自然與文化,在自然與文化之間建立起了生命性的關聯,讓自然與文化成為了一種連續的生命體,一種自然生命成長為文化生命的連續生長的過程。
生命實踐的本質,就是個體生命不斷通過對象化的實踐,在延續自然生命的同時不斷創造出文化生命,而文化生命的創造進程,也是自然生命不斷成長為文化生命的進程。
因此,基于生命實踐的客觀性、主體性與創造性特征,實踐創造都是繼承中的創造,都是在既定的客觀前提下的創造;而歷史傳承都是在歷史創造的實踐中完成的,是主體在對既定的客觀前提的肯定中實現的創造。
張志強認為,一個文化生命體想要獲得成長,就必須要立足于自身生命體的生存發展的需要,必須從自身生命體中生長出自身的精神獨立和意志自主,因此,文化主體性是文化生命體的內在需求。
中央民族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強世功:
中華文明正在開創人類文明新形態
“中華民族共同體”首先強調中華民族是一個不分彼此你我、不可分割的整體,是一個命運共同體。中華文明正在開創人類文明新形態。
中華民族不僅是一個民族實體,而且是一個政治實體,更是一個文明實體。積極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必然要超越西方現代化理論視野中的近現代民族國家建設,致力于構建人類文明新形態,在構建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體系的同時,建構中國特色的自主知識體系。
構建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體系必須立足學科發展的基本規律,將理論建設與學科建設結合起來,走新興交叉學科的路子。
武漢大學黨委常務副書記沈壯海:
以優秀文化增益數智之“能”、涵養數智之“情”
在文化與人工智能的邂逅中,激活更多潛能、演繹更多精彩,是新境遇中各國文化戰略中的普遍關注,也是新時代中國積極的戰略行動。面對數智領域橫無際涯、無限展開的星辰大海,文化建設如何答好數智之問、用好數智之能,仍是嶄新課題。
我們要時刻敏銳把握數智技術的新進展,強化“同步思維”,促進文化建設與數智技術的深度融合,更好推動文化創作生產流程創新,也更好推動優秀文化的基層直達與有效浸潤,推動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文化力量的深度激活、充分釋放。
數智時代,我們既要注重文化建設中的數智之“用”,更要注重優化完善文化數據篩選機制,高質量推進文化數字化進程,以優秀文化增益數智之“能”、涵養數智之“情”,使生成數智的“源頭活水”源泉不竭、水網縱橫、水質更優、養分更足。數智化不是選擇題,而是生存發展的必答題。站在數智時代的門口,唯擁抱者生,唯創新者勝。
湖南廣播影視集團有限公司(湖南廣播電視臺)黨委書記龔政文:
中國正在開啟“軟實力+硬科技”的文化強國新時代
《黑神話:悟空》、《哪吒》、DeepSeek掀起的全球風潮表明,中國正在開啟“軟實力+硬科技”的文化強國新時代。主流媒體擔負著塑造主流輿論、傳播先進文化的重要使命,是文化強國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
面對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和市場環境的沖擊,傳統主流媒體也暴露出很多痛點和短板。具體表現在:傳播主導力不足、體制機制適應性不強、成規模的創新體系不易建立、轉型身段不夠靈活。這樣一些短板和缺陷,靠修修補補顯然無法解決,必須進行系統性變革和整體性重塑。
未來的主流媒體,應該成為既有主流媒體底色、又有商業平臺活力,既在新聞宣傳上有強大聲量、又在文化創造上有奪目光芒,既優秀創意源源不斷、又技術創新步步生花,既在國內具有強大傳播力引導力、又具有全球影響力競爭力的新型主流媒體。
中國工程院院士、鵬城實驗室主任、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高文:
人工智能技術推動傳統文化“動起來、傳下去、走出去”
高文判斷,第三次人工智能浪潮將是協理式人工智能或者叫輔助性人工智能。協理式人工智能以智能體為典型代表,協助人類開展日常工作。
人工智能的應用推動傳統文化的創新創造,催生我國文化產業發展新場景、新范式、新業態。文化建設同樣也能引導人工智能健康有序發展。人工智能技術推動傳統文化“動起來、傳下去、走出去”。
“以人為本,智能向善”的文化價值觀也為人工智能注入“靈魂”。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和而不同”理念引導算法包容性設計,用現代社會的公平正義價值觀構建數據審核機制,借助藝術文化提升人工智能的審美創造力,可讓冰冷的代碼產生溫暖的人文溫度,推動人工智能在文化浸潤中實現技術向善,成為服務人類文明進步的有益伙伴。
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廣東省作家協會主席謝有順:
歷史文脈是構建城市文明的重要變量
歷史文脈不是固化的文化標本,而是構建城市文明的重要變量。文脈就是“人脈”,人是文脈的主體。它更多綿延在人類的日常生活之中,生活在繼續,文脈就在流傳。歷史文脈的賡續不是對古老文化的簡單“數字化保鮮”,而是要通過現代技術手段實現文化基因的轉化和再生。
數字技術不再只是工具,它也是一個可以創生人工世界的裝置,為我們開啟全新的生命體驗;城市也不再只是一個由街道、建筑、人群所構成的可感知的物理空間,同時還是一個由聲音、文字、影像所構筑的想象空間。歷史文脈的賡續,也要從靜態的文化標本,走向流動的城市生活。
城市文脈儲存市民記憶,城市治理也是情感治理。讓物理之城與心性之城相互生成、互相內化,是建設現代化人文城市的核心路徑。
(編輯: 吳嘉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