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日報評論員 劉碩
近日,廣州市公布了促進服務消費高質量發展若干措施(以下簡稱《若干措施》)。其中提出,將聚焦傳統服務,推動消費擴容提質,持續優化廣州市服務消費供給,創新消費融合場景,激活服務消費市場。
服務消費作為城市經濟活力的“晴雨表”,其發展態勢直接反映著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當前,消費市場正經歷從規模擴張向質量提升的關鍵轉型,個性化、品質化、體驗式消費需求呈現爆發式增長。廣州憑借深厚的商業積淀和開放的消費環境,持續釋放強勁的消費潛力。數據顯示,清明小長假期間,全市接待市民游客超548萬人次,同比增長9.1%,實現文旅消費總額近50億元,同比增長22.8%。在各大旅游平臺的熱門目的地榜單中,廣州穩居全國前列。這份亮眼的成績單,正是廣州消費市場蓬勃發展的生動注腳。
面對消費升級的新趨勢,傳統服務模式如何突破創新瓶頸、滿足新興需求,已是當下的必答題。在此背景下,《若干措施》錨定發展堵點,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打出了一套政策“組合拳”。在傳統消費升級方面,《若干措施》提出,要立足粵菜大本營優勢,持續擦亮“食在廣州”美食名片,讓“老場景”“老字號”煥發新生機;針對家政市場、銀發市場等新興消費需求,發展“物業服務+生活服務”模式,進一步釋放居住消費潛力;推動文體旅一體式發展,以賽興城,發揮賽事活動引客流、聚人氣、促消費的作用……在守正創新中推動消費擴容提質,推動行業品質發展。
在新興業態培育方面,《若干措施》前瞻布局、視野高遠。數智賦能,推進低空經濟、具身智能、智能無人系統等“人工智能+消費”場景落地;綠色先行,構建循環經濟體系,完善再生資源回收網絡……從單一的購物餐飲到多元的沉浸體驗,從基礎的服務保障到高端的品質生活,《若干措施》聚焦培育壯大數字消費、綠色消費、健康消費等新興增長極,推動供給創新與需求升級的精準匹配,用更豐富的消費場景,回應市民對美好生活的期待,充分彰顯廣州培育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積極作為。
政策的生命力在于落地見效。值得關注的是,《若干措施》特別強調“政策支撐”與“環境優化”的協同發力。一方面,著力提升服務監管效能。通過推進服務業標準化建設,為餐飲、家政、養老托育、文化旅游、家居家裝、商務服務等重點領域設立服務質量“硬杠杠”,以標準引領行業提質升級,筑牢市場健康發展根基。另一方面,構建“政府引導+市場主導”的良性生態——深化“放管服”改革,實施精準化市場準入、靶向化政策扶持等創新舉措,充分釋放市場主體活力,有效破解服務消費領域“成長的煩惱”。軟硬兼施,讓消費者敢消費、愿消費,讓經營者能創新、敢投入,推動服務消費市場實現可持續發展。
消費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主引擎”。服務消費正成為這一引擎中最具活力的“新動能”。《若干措施》的出臺,既是對消費升級趨勢的精準把握,更是貫徹新發展理念的主動作為。以此為契機,變“流量”為“留量”,讓“老城市新活力”的成色更足,廣州必將譜寫服務消費升級的嶄新篇章,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澎湃動能。
(編輯: 吳嘉祺)